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著作權 電腦程式著作) 為升公司「通用胎壓感測器」 v. 怡利電子公司:被告公司抄襲原告83個電腦程式著作,應賠償1億6600萬元。

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著訴字第63號民事判決(2017.3.29)

原 告 為升電裝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被 告①怡利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上列當事人間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本院於106 年2 月15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怡利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壹億陸仟陸佰萬元,及自民國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怡利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應連帶負擔費用將如本判決附件一所示道歉啟事,以二分之一版面,新細明體24號字體、格式,刊載於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及聯合報之全國版頭版一日。
三、被告怡利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重製、改作、使用或散布如本判決附件二所示電腦程式著作;被告怡利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陳錫蒼、陳錫勳、葉仲輝應將已散布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回收,且應將已重製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銷毀。

... 
參、兩造間之爭點:
一、原告是否為系爭83套電腦程式之著作權人?
二、被告怡利公司生產製造之胎壓感測器之機器碼程式,是否侵害原告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之著作權?
三、被告怡利公司有無銷售系爭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之行為?
四、被告等就本件侵害著作權之行為,是否具有故意、過失?被告怡利公司等是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五、原告得請求之賠償金額為何?
六、原告請求被告等應連帶將如起訴狀附件一所示道歉啟事,以二分之一版面,新細明體24號字體、格式,刊載於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及自由時報及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之全國版頭版一日(先位聲明);或請求被告應連帶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判決法院名稱、案號、案由、當事人、主文及如起訴狀附件二所示之簡要理由,以二分之一版面,新細明體24號字體、格式,刊載於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及自由時報及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之全國版頭版一日(備位聲明),是否有理由?
七、原告請求被告等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重製、改作、使用或散布如本判決附件二(即起訴狀附件三)所示電腦程式著作;被告等應將已散布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回收,且應將已重製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銷毀,是否有理由?

肆、得心證之理由:

一、系爭電腦程式著作及系爭產品:

㈠系爭電腦程式著作:
系爭電腦程式著作為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中的電腦程式,共有83個程式,每個程式可對應不同之汽車車款(列表於原證3 ,原證卷一第202 頁)。該些程式儲存於原告所生產之燒錄工具Sensor-AID,使用者可在燒錄工具上選擇車廠名稱、車型及年份,並以線材連接燒錄工具與原告生產之胎壓感測器Uni-Sensor,即可將所選擇之程式寫入胎壓感測器之8051 MCU(微處理器單元)中。胎壓感測器可安裝至上述選定車款之輪胎內,8051 MCU中所儲存之程式可驅動感測器以偵測胎壓等相關資料,並與該車款之車用電腦溝通傳輸資料,令車用電腦得知相關感測資料,以判斷是否異常。原告生產之燒錄工具Sensor-AID及胎壓感測器Uni-Sensor之照片,如附圖一所示(引自原證2 鑑定報告第8 頁)。

㈡系爭產品:
系爭產品為被告所生產並銷售予盧森堡○○○公司等十數家公司之胎壓感測器Lelux sensor及燒錄工具Lelux (原證1),使用者可在燒錄工具上選擇車廠、車型及年份,並以線材連接燒錄工具及胎壓感測器,即可將所選擇之程式寫入胎壓感測器(原證2 第56至61頁)。原告主張系爭產品其中有
83 個 機器碼程式與系爭電腦程式著作構成實質近似。被告生產之燒錄工具及胎壓感測器之照片,如附圖二所示。

二、原告是否為系爭83套電腦程式之著作權人?

㈠原告主張系爭83套電腦程式為該公司所自主研發,由該公司員工陳○○所創作等情,業據原告提出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機器碼(外放證物箱)及證人陳○○所撰寫之研發紀錄簿(原證26)為證,並聲請傳訊證人陳○○、胡○○到庭為證。原告並於105 年5 月3 日言詞辯論期日攜帶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之全部原始碼到院供本院勘驗(被告不在場),由本院隨機抽取其中5 套,即21(MAZDA 2 )、7 (Audi A3)、60(NISSAN PATHFINDER )、56(HYUNDAI Azera 11/Gran deur )、28(CADILLAC DEVILLE)程式後,原告輔佐人提出該5 套程式之原始碼,並當場將原始碼轉成機器碼後,由本院指示技術審查官比對該機器碼與原告提出之機器碼內容是否相符,比對結果確與原告提出之機器碼相符,有該次筆錄及機器碼列印資料附卷可稽(見本院卷一第132-136頁,139-145 頁),足以證明原告確實持有系爭83套電腦程式之原始碼。另證人陳○○、胡○○亦證稱,系爭電腦程式著作為證人陳○○所創作(詳後述),證人陳○○並提出系爭電腦程式著作「V1.25 版」之原始碼及機器碼檔案之電腦截圖畫面(見10 5年8 月12日證人陳報狀及附件,本院卷二第45-68 頁)。又依原告與證人陳○○訂立之同意書,員工任職期間所生之研究發展成果而享有之著作權、專利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均歸原告公司所有,亦有同意書(原證31,見原證卷二第4 頁)在卷可稽。

㈡被告雖辯稱,上開證據僅能證明原告「占有」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原件(或其重製物),惟不能證明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係證人陳○○獨力完成云云。惟按,自認之撤銷,除別有規定外,以自認人能證明與事實不符或經他造同意者,始得為之,民事訴訟法第279 條第3項 定有明文。

被告訴訟代理人於105 年1 月25日言詞辯論期日已陳稱:「如果原告可以提出電腦程式原始碼足以證明是原告所創作撰寫,就原告為著作權人部分,被告就不爭執」(見本院卷一第81頁),並表示被告怡利公司係以「逆向分析工程」的方式開發系爭產品之原始碼(見本院卷一第81頁),故被告已自承其為後進開發者,係以逆向工程方式分析市面上已開發完成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且在原告可以提出系爭83套電腦程式原始碼時,即不爭執原告為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之著作權人。

經本院於當次庭期諭知被告怡利公司應提出其員工曾○○所寫的程式原始碼,被告訴訟代理人稱:我們與當事人確認後再行陳報,嗣後卻於105 年3 月9 日答辯(三)狀陳稱,因曾○○於104 年1 月20日過世後,其所使用之電腦遭其他員工不慎格式化,故無法提出系爭產品之原始碼,並自105 年3 月15日庭期,改口爭執原告為系爭83套電腦程式之著作權人,被告未能證明先前之自認與事實不符或經原告同意,其撤銷先前所為之自認,已違反民事訴訟法第279 條第3 項之規定甚明。

㈢再查,本院傳訊原告之員工即證人陳○○到庭,其證稱:「(從事軟體開發時間有多久?)從事軟體開發20多年。(系爭83套程式是由誰創作的?何時開始創作?何時完成?)這83套程式由我一個人撰寫,有其他人幫忙測試,程式是依照新車陸續增加,我在99年12月進入原告公司就寫TPMS senso
r 的軟體,到我們比對的軟體V1.25 版,是在104 年4 月發行。(你是否需要配合測試結果及修改原始碼?)需要,一開始都要親自參與測試。(若沒有原始碼,是否可以生產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沒有原始碼,無法修改程式,只要有機器碼就可以生產。(原告主張的583 個車款,會有幾套程式?)原始碼總共83套。(開發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是否會參考其他廠牌的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是否會購買其他廠牌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我們會分析其他廠牌的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的優缺點作為設計參考,會購買其他廠牌的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看看有什麼特別功能。舉例來說我們的有無線改ID,看看他們有什麼特別的功能,然後我們在功能上要比其他廠牌更好。無線改ID部分,每個sensor都會有一個ID,車子原來就會裝有4 顆sensor,有4 個ID,若要取代原來的4 顆ID ,就要複製跟原來的ID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公司的sensor有無線改ID的功能。可以透過無線修改,將我們的sensor的ID,改為與原車4 顆sensor的ID一樣。(參考其他廠牌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來開發原告公司產品的陳述,是否包含破解其他廠牌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的通訊協定機器碼?)沒有,我們都是製造跟原廠的TPMS相同的通訊協定。(在撰寫程式的階段,關於原告利用原廠的TPMS去開發原告的通用型胎壓偵測產品的過程中,是否必須取得各車款的實車及原廠接收器?)不需要,到測試時才需要做實車測試,如果不通過測試,就需要車子在旁,一邊修改程式碼,一邊測試。不需要原廠接收器,因為原廠接收器我看不懂。我們程式是以C 語言修改的,假設答案要10的話,有的人會以1 +9 方式,有的人會以2 +8 的方式,但是結果是相同的,若大家沒有講好的話,不可能所有人寫出來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見本院卷二第18-22 頁)。證人胡○○證稱:「我是民國99年4 月進入為升公司。職稱為軟體一部經理。工作內容部分,TPMS部分我是負責工具整合及TPMS資料庫的規劃,將sensor的機器碼整合到tool工具。(系爭83套程式是由誰開發的?)由陳○○先生所開發,當他開發出來時,會交給我,將之整合到工具裡面,之後就做測試、驗證的工作」。(請證人說明開發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工具的流程為何?)我們拿到原廠的sensor後,必須了解其通訊的格式,通訊格式因為要保證其正確性,所以一般於最後一碼,都有一個檢查碼,知道通訊格式後,我們需要了解sensor的行為,該行為是要讓車體的接收器,能接收我們這4 顆傳感器,車體的接收器是指原廠之接收器,同一年份的相同車款所共用的協定是相同的,當車子並列時,其中一台車子有問題,車體必須知道是哪一台車子的哪一個輪子發出胎壓異常訊息,才不會誤判,此行為非常重要,這段期間若車子無法學習的話,我們就必須做除錯動作,看看原因是什麼,讓此台車子能認得此4 顆sensor,進而學習成功。(請證人說明逆向分析原廠通訊協定的困難度為何?)原廠每個通訊協定有他的檢查碼,此檢查碼是類似一個黑盒子,我們要了解此黑盒子的運算,是非常花時間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當要讓車子學習ID(4 顆sensor唯一的辨識碼),有時必須跟車體訊號配合,必須要有實體車款,不是實驗室可以去解出,所以,其困難度非常高(見本院卷二第13-16 頁)。查證人陳○○、胡○○已就系爭電腦程式著作之研發過程證述綦詳,且原告已提出之系爭電腦程式原始碼、機器碼及研發歷程資料,互核相符,原告主張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為其員工陳○○所創作,堪信為真實。又由證人陳○○、胡○○所述系爭電腦程式著作之創作流程可知,需經過證人陳○○觀察、思考、測試、修改後方能完成,並非抄襲原廠感測器之韌體,應具有原創性,屬於著作權法保護之電腦程式著作。且原告與證人陳○○簽訂之同意書,已約定員工職務上研發之成果,其著作權歸屬於原告所有,故原告為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之著作權人,堪予認定。

㈣被告雖辯稱,證人陳○○係99年12月始到原告公司任職,由其證稱「完成第一個原始碼的雛型需要三個月時間,複雜的協定花4 到6 個月還無法完成,簡單者約需2 個星期」(見本院卷二第19頁),對照原告公司101 年11月7 日法人說明會資料第15頁(被證23),原告所開發販售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第三代係100 年間推出,證人陳○○顯然並無足夠、充裕之時間足以完成全數83套程式,且其已自承於撰寫過程中有接觸先前版本原始碼,故其創作之獨立性亦有可疑,無從證明系爭83套電腦程式均為陳○○一人所獨立完成云云。惟查,原告陳報該公司之第一、二代產品係使用英飛凌晶片型號SP30之晶片,並使用組合語言撰寫,第三代產品係使用英飛凌晶片型號SP37,並使用C 語言撰寫(見本院卷二第
222 頁反面),並經證人陳○○到庭證稱:「(原告公司第三代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系爭83套程式之原始碼,是否由你個人獨立創作?)是。(是否有援用原告公司第二代產品的原始碼?或以其為基礎修改成為第三代產品原始碼?)原來第二代產品事實上是用組合語言寫的,所用的晶片是英飛凌SP30,第三代產品是用C 語言寫的,所用的晶片是英飛凌SP37,所以無法援用,都是由我寫的,無法拷貝之前的程式。(原告公司的第三代的電腦程式和第一代、第二代間,有何區別?)第一代我沒有接觸過,第二代是用英飛凌SP30寫的,第二代我沒有寫。(你怎麼知道第一、二代是用組合語言寫的?)第二代的英飛凌SP30,我有看過原始碼,第一代我沒有實際接觸過,但我有聽過別人講過是用組合語言寫的」(見本院卷二第240-242 頁),證人陳○○所述核與原告之主張相符,並有原告提出原證42、43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網頁所附第二代及第三代產品內部照片可稽(見原證卷二第130-133 頁),原告之第一、二代產品,與第三代產品係使用不同型號的晶片及程式語言開發,證人陳○○自須配合不同之硬體重新撰寫程式之原始碼,縱使證人陳○○有參考第二代產品之程式碼或演算法,亦不影響其表達之原創性。且系爭電腦程式既為原告自主研發,依原告與員工訂立之同意書,原告亦擁有該第一、二代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程式之著作權,證人陳○○開發第三代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縱有參考第一、二代產品,亦係經原告同意後為合法之改良,且證人陳○○於撰寫系爭電腦程式著作過程已加入其創意,其改作後之系爭電腦程式仍應受著作權保護。另關於被告所質疑,證人陳○○是否有足夠時間研發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部分,查原告主張被告怡利公司侵害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為原告104 年4 月之v1.25 版本,並非100 年之版本,且原告公司101 年11月7 日法人說明會資料(被證17、被證23),僅載明原告之第三代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可以涵蓋95%的車款,並未載明數量,證人陳○○證稱:「(99年12月進入原告公司撰寫電腦程式,但原告公司於100 年即宣稱其上市第三代產品,可以涵蓋95%的車款,....顯然不可能從到職後才開始獨立創作系爭電腦程式,有何意見?)V1.25 版83套是在104年4 月完成,83套是涵蓋歐洲、美國的車款,我們於100 年宣稱的,當初我們還沒有做歐洲車款,且100 年時,是當時100 年的車子,所以當初根本沒有到83套這麼多,100 年當時,僅針對美國的車款,上次提供給鈞院的原始碼內有寫,是針對用在哪一個地區的車款,涵蓋率95%是指100 年美國的車款,並非104 年的美國車款,也不是歐洲車款」,證人胡○○證稱:「2011年的車款統計,涵蓋多少部分,我只知道我們的協定有7 至8 個,所以涵蓋多少,我並不清楚。」(見本院卷二第243-244 頁),由證人陳○○、胡○○之證詞可知,原告公司101 年11月7 日法人說明會資料所指第三代產品可涵蓋95%車款,係指當時95%之美國車款,且僅具有少數(7 至8 個)通訊協定,直至104 年的第1.25版之系爭著作,才逐步開發至83套程式,被告自行推論原告於10 0年時即已完成系爭83套電腦程式,並質疑證人陳○○係99年12月到職,顯無充裕時間完成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云云,無非被告憑空臆測之詞,尚屬無據。

㈤被告又辯稱,證人胡○○於違反著作權法刑事案件偵查中,於104 年7 月24日於保安警察第二總隊刑事警察大隊偵三隊接受訊問時供稱:「(貴公司胎壓感測器之燒錄工具機器碼程式是何人研發?何時開始研發?何時完成?)我本人(胡○○)及公司員工。在2005年至2010年開始研發。另於2011年完成並在市場銷售」(被證26),然而證人陳○○係於99年12月始到職為升公司,顯然無可能參與99年12月以前之研發,則證人陳○○創作之部分,與原有部分如何區分?是否已達到成立一個新的著作之程度,原告顯未善盡舉證責任云云。

惟查,經本院再於106 年1 月11日傳訊證人胡○○到庭,證人胡○○證稱:「(提示被證26保安警察第二總隊筆錄第2 頁至第3 頁,你當時在保二安總隊作證時,回答你本人及公司員工在2005年至2010年開始研發,請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警方當時是問我,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之燒錄工具,我認定是燒錄工具,既然是燒錄工具,就是由我去做程式的核心設計,他是問tool,他不是問我通用型胎壓感測器(sensor)的程式設計」(見本院卷二第244 頁),查被告被證26之警訊筆錄,警方所詢問題確係關於胎壓感測器之「燒錄工具」(tool)機器碼程式係何人研發,而非詢問「胎壓感測器」(sensor)程式係何人研發,證人胡○○於警訊所述內容,與其於本院105 年8 月1 日言詞辯論期日證稱:「TPMS部分我是負責工具整合及TPMS資料庫的規劃,將sensor的機器碼整合到tool工具。系爭83套程式是由陳○○先生所開發,當他開發出來時,會交給我,將之整合到工具裡面」等語,並無矛盾之處,被告上開辯解,並不足採。

三、被告怡利公司生產製造之胎壓感測器之機器碼程式,是否侵害原告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之著作權?

㈠按判斷著作權侵害之要件有二,一為被告是否曾接觸(access)著作權人之著作,二為被告之著作與著作權人之著作否實質相似(substantial similarity)。所謂「接觸」,指依社會通常情況,可認為他人有合理機會或可能見聞自己之著作而言(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314號刑事判決)。所謂「實質相似」,指被告著作引用著作權人著作中實質且重要之表達部分,且須綜合「質」與「量」兩方面考量,為價值判斷,認為二者相似程度頗高,或屬著作之主要部分者,始足當之(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3121號刑事判決意旨參見)。

㈡經查,原告主張其為全球第一家成功研發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之企業,被告怡利公司亦自承其為後進開發者,在開發流程上,係以逆向工程之方式,於市場上購買其他廠商所生產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並測量、逆向破解、撰寫通信協定程式碼(見105 年6 月14日答辯五狀,本院卷一第193 頁反面),足認被告怡利公司有接觸原告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產品之可能,並進而知悉原告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內容。

㈢再查,原告取得被告怡利公司所生產並銷售予○○○公司之系爭產品,送交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進行著作內容之鑑定比對,鑑定結果為:原告生產之燒錄工具「Sensor-AID」之中「BMW 1 Serie 09/ 2010-02/0000(000) 」之「RIGHTWH EEL」機器碼,與被告怡利公司生產之燒錄工具「Lelux」中「BMW 1 Serie 09/ 2010-02/0000(000) 」之「RIGHTWH EEL」機器碼,構成完全相同為337 列,合計約有97.68%比例構成相同;「LEFT WHEEL」機器碼,與被告怡利公司生產之燒錄工具「Lelux 」中之「LEFT WHEEL」機器碼,構成完全相同為339 列,合計約有98.26%比例構成相同。另原告生產之燒錄工具「Sensor-AID」之中「BMWI3(I01)09/2013-12 /0000(000) 」機器碼程式,與被告怡利公司生產之燒錄工具「Lelux 」中「BMWI3(I01)09/2013-12/00 00(000)」機器碼,構成完全相同為
339 列,合計約有98.26%比例構成相同,有原告提出原證2財團法人中華工商研究院所出具之「BM W二組機器碼內容比對研究報告」可稽(見原證卷一第200- 201頁)。

原告依循上開分析研究報告書之檢驗流程,比對○○○○公司之系爭產品其餘程式機器碼,針對歐洲車款部分經檢測其中58種車款均構成實質相似,針對美國車款部分經檢測其中66種車款均構成實質相似,經扣除歐洲車款與美國車款重疊部分,共計有83種車款之機器碼程式構成實質近似,各套機器碼程式之相同比例約達96.9% 至99% 等情,有原告提出原證3 之著作權比對檢測結果資料可稽(見原證卷一第202-208 頁,及外放證物箱)。

查原告之機器碼程式係適用於8051 MCU(M○○○○controller Unit ),衡諸常理,不同之程式創作者會有不同之風格、習慣或語法,即使程式達到之功能相同,不同程式創作者所撰寫之程式,彼此間之相似度亦不至於太大,本件兩造之機器碼程式相同比例高達96% 以上,足認被告系爭產品之機器碼程式與原告之系爭電腦程式著作已構成實質近似,從而,被告怡利公司生產製造之胎壓感測器機器碼程式,確已侵害原告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之著作權。

被告雖辯稱:鑑定報告係比對機器碼而非原始碼,原告應提出原始碼作為比對基礎,始可確認兩造之電腦程式是否實質近似云云。

惟按,電腦程式係包括直接或間接使電腦產生一定結果為目的所組成指令組合之著作(著作權法第五條第一項各款著作內容例示第2 條(十)),包括原始碼及目的碼、操作系統程式及應用程式、編譯程式、微碼等,且不論是用何種電腦語言表現均可,亦不論附著於何種媒介物。而判斷是否侵害電腦程式著作權時,苟行為人之著作與他人著作之內容有頗多相同或實質相似之處,而其於他人創作時復曾接觸該著作,且行為人不能提出自己創作電腦程式之相關證據證明其原創性,則其極有可能係因接觸而抄襲,使二著作之內容相同或相似(最高法院100 年度台上字第1803號刑事判決參見)。

原始碼程式(source code )與機器碼程式(machine code)是軟體程式存在的兩種基本型態。原始碼之型態係可供程式之創作人增編修改之格式,機器碼之型態則是可直接供電腦機器判讀執行之格式,原始碼格式經過編譯器輸出轉換成機器碼格式。故原始碼與機器碼在著作權法上應視為是同一電腦程式之不同形式之表達,原始碼與機器碼實具有同一性關係,應視為電腦程式的一體兩面,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地位並無不同。依上開說明,機器碼符合「直接或間接使電腦產生一定結果為目的所組成指令組合」,屬於電腦程式著作,得作為侵權比對之標的,被告辯稱原告須提出原始碼比對,始可確認兩造之電腦程式是否構成實質近似,並不足採。

況且,本院命被告怡利公司提出訴外人曾○○所開發之電腦程式之原始碼,被告怡利公司竟陳稱曾○○於104 年1 月20日過世後,其於被告公司內所使用之電腦,經被告公司其他員工接收利用時,不慎格式化而清除所有資料,系爭原始碼亦遭刪除,並無留存,故無法提出原始碼云云(見被告105 年3 月9 日答辯三狀,本院卷一第95頁),被告之說詞,顯與常理不符且有違經驗法則。

查,依兩造不爭執之開發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的流程,工程師於撰寫完原始碼後,須轉換成機器碼格式,整合至燒錄工具中,並經過反覆的實車測試、修改原始碼之過程,始能完成(見被告105 年6月14日答辯五狀所述開發流程及證人胡○○、陳○○於本院105 年8 月1 日、106 年1 月11日言詞辯論筆錄),被告怡利公司內部豈有可能未留存曾○○所撰寫的原始碼備份,以供未來實車測試發現問題修改原始碼之用?且一般而言,員工交接職務上使用之電腦時,均會先將電腦內儲存之資料備份後再刪除,以免不慎誤刪重要資料,造成無法彌補之損害,何況曾○○所研發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為被告怡利公司積極研究開發之新產品,相關之研發資料自當謹慎處理,妥為保管,被告怡利身為實收資本額11億元之上市公司,竟然主張該公司唯一一份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原始碼程式儲存於曾○○所使用之電腦中,且曾○○車禍身亡後,接收者不慎格式化而清除所有資料,已不復存在,其說詞自屬荒謬至極,被告怡利公司顯係故意隱匿,拒絕提出曾○○所撰寫之原始碼。被告一方面拒絕提出曾○○所撰寫之原始碼,一方面又辯稱須以原始碼作為侵權比對之標的,無非狡賴卸責之詞,不足採信。

被告又辯稱,原證2 之鑑定報告及原證3 比對檢測結果未採取抽離、過濾、比較測試法,故其比對結果不足採信云云。

惟查,原證2 之鑑定報告及原證3 比對檢測結果,雖未將基於效率或電腦軟硬體功能外部因素所限制部分予以濾除,惟查,縱使受限於功能及軟硬體規格,不同創作人所撰寫之電腦程式,其表達方式仍可能有所差異,依常理二個獨立創作之人不至於寫出幾乎相同之原始碼,本件兩造之機器碼完全相同之比例高達96%至99%,在被告怡利公司無法提出系爭產品之原始碼,亦無法證明其係獨立研發,復未具體指明何部分程式碼屬於不受著作權保護之客體,而應予濾除之情形下,空言指摘原告未採取抽離、過濾、比較測試法,無非為了延滯訴訟,徒增無益之訴訟勞費,以脫免侵權責任,所辯不足採信。

㈥被告雖辯稱系爭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之程式,係其員工曾○○工程師依照逆向分析工程方式自行開發,並提出逆向分析工程說明(被證2 )及曾○○填寫之研發紀錄簿(被證19)為證。

惟查,被告以被證2 涉及被告怡利公司之營業秘密為由,請求限制原告閱覽,且未提供繕本予原告,致原告無法表示意見,經本院詢問被告是否仍要引用該證據,被告表示不引用該證據,本院已於105 年12月21日言詞辯論期日當庭發還被證2 予被告,又被證19之研發紀錄簿,被告亦以涉及營業秘密為由,除填寫之日期及曾○○之簽名外,其餘內容均予遮掩,本院及原告無從知悉曾○○之研發歷程為何,被告對於系爭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之電腦程式係由其自行研發之事實,顯未盡舉證之責任。

㈦綜上,原告所開發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早於被告上市,被告怡利公司之系爭產品之機器碼程式,與原告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內之機器碼程式構成實質近似,且被告無法證明其係自行研發,故被告怡利公司確已侵害原告所有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之重製權。至於原告主張被告等侵害改作權部分,因被告之機器碼程式與原告之機器碼相同比例高達96%以上,難認相異部分係被告就原著作另為創作(著作權法第3 條第1 項第11款),故無改作可言,自不構成改作權之侵害。

四、被告怡利公司有無銷售系爭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之行為?

㈠查被告怡利公司及○○○○公司之網站,均在其網頁刊登行銷系爭通用型(universal)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tool)產品之資訊,有原告提出臺中地方法院民間公證人吳宜勳所出具104年度中院民公宜字第0226號公證書所附怡利電子公司網站(http://www.e-lead.com.tw/elead/inde x.php)(原證17)及104年度中院民公宜字第0227號公證書所附盧森堡公司網站(http://www.leka-pneus.lu)之網頁(原證18)之公證書可稽。且原告於104 年6 月間業已取得○○○公司所銷售之系爭產品及銷售單據(原證1 、原證8 ),原證1 照片顯示產品已有完整設計之外包裝,載有代理商○○○○之代理商資訊及Made in Taiwan等字樣,應屬可供市場流通銷售之成熟產品,並非僅供測試之樣品,又○○○○公司於104 年6 月19日仍有銷售系爭產品予第三人,此有該公司之銷售單據可稽(原證29),顯見○○○○公司並非如被告所稱,係受被告委託進行內部測試,而屬被告就系爭產品於歐洲之代理商;又查,○○○○公司銷售系爭產品予客戶之銷售單據所載之品項名稱及型號列有「e-Sensor:Universal TPMS replaceme nt(433MHz) Model EL-403R 」、「e-Sensor Alu:Universa l TPMSreplacement(433MHz) Model EL-403A-0001」及「e-Tool」等(原證8 、29),與被告怡利公司104 年5 月下旬至前述義大利波隆納參展時展場所提供之產品型錄上(原證9 號)胎壓感測器系統之品項名稱及型號完全相同,且○○○○公司銷售之燒錄工具之背面貼有「E-Lead」之貼紙(原證19),而「E-Lead」為被告怡利電子的英文名稱及商標(原證4),顯見被告怡利公司就系爭產品業已訂定型號以供展覽及銷售之用,被告辯稱其並未對外銷售,顯難採信。

㈡再查,103年1月、4月間已有新聞報導記載:「怡利電是影音車用電子廠,積極開發胎壓偵測器(TPMS)新品,…怡利電2014年TPMS將大舉切入北美售後維修(AM)市場」,「怡利電今年新推…胎壓偵測器等產品,切入汽車售後維修的利基市場」(原證21Yahoo 奇摩新聞、中時電子報)。又103年8 月被告公司對外舉辦之法人說明會簡報上載明:「AM(售後市場):新產品—胎壓感測器」,並刊出UniversalProgrammable Blank Sensor 及Tool產品照片(原證34,見原證卷二第38頁反面)。又,104 年3 月被告公司對外舉辦之法人說明會(主講人:陳錫勳總經理)簡報第31頁載明:
「未來發展策略:維修通路。已完成TPMS所有技術與產品開發做為維修通路的第一個產品線,藉此建立行銷的通路」(原證35,見原證卷二第55頁)。又,104 年5 月被告公司於義大利展出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參展產品型錄中包含「Universal Sensor」之產品照片,並於功能說明中載有「Covers 98 % of OE sensors (涵蓋98%之原廠專用型感測器)」(見原證9 ,原證卷一第229-23 0頁),展場攤位之廣告牆面上亦有「E-Sensor Universal hybrid TPMS」、「E-Tool」、「E-Sensor」等產品(原證36),顯見被告公司確已在行銷系爭產品。

㈢又查,104年6、7月間被告公司業務人員歐○○與義大利人M ○○○○S ○○○○○○○往來之電子郵件中,義大利人M ○○○○S ○○○○○○○○表示在義大利波隆那展覽有看見被告怡利公司之系爭產品,向被告怡利公司詢問如何取得系爭產品之樣品並尋求合作的機會,歐○○先是詢問M ○○○○S ○○○○○○○○:「你是否擔任買方收取佣金的仲介?如果我們的TPMS對你來說是可接受的,你的客戶會直接向怡利下單然後支付你佣金嗎?」,其後又改稱:「被告公司正在與客戶洽談義大利之代理合約,故無法再銷售予其他客戶」,並建議M ○○○○S ○○○○○○○○可向盧森堡○○○○公司購買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並表示「LELUX 是他們的品牌名稱,但胎壓感測器是從我們公司銷售過去的,你應該有在怡利電子的展場攤位上看到胎壓感測器,他們是相同的」(原證28、30、40)。上開證據足以證明被告公司早已開始產製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並對外銷售。被告雖辯稱:因104 年6 月間系爭產品尚在測試階段,故業務人員歐○○才以義大利代理商無存貨為由搪塞云云,惟查:被告怡利公司之業務人員歐○○於電子郵件中不但詢問M ○○○○S ○○○○○○○○,你的客戶是否能夠直接下訂單給怡利並由你向他們收取佣金,並明白告知M ○○○○S ○○○○○○○○可向另一位在盧森堡的客戶購買系爭產品,顯然已在銷售系爭產品,被告怡利公司辯稱,當時尚在測試階段並未銷售云云,自屬臨訟卸責之詞,不足採信。

㈣再查,另一家德國TPMS24公司之網站,其2015年7 月16日網頁(http ://www.tpms24.de/),亦有銷售通用型(Universal )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該燒錄工具與○○○公司所銷售胎壓感測器燒錄工具具有相同外觀造型,僅所貼品牌不同,有原告提出之網頁列印資料可稽(原證37號)。原證37網頁圖片之胎壓偵測器之浮雕字體為「FCCID :QYK-EL451R」,此FCC ID碼QYK-EL451R係被告怡利公司所申請註冊,有FC C網站之ID查詢網頁可稽(原證38),並為被告所不爭執。經本院以網頁時光回溯器取得2015年7 月2 日之網頁https: //web.archive.org/web/00000000000000/http://w://ww. tpms24.d24.de/content/tpmsprogrammiertooleinauslesegerageratfueruniv ersalsensoren),內容與原證37大致相同(本院卷二第252-253 頁,惟該網頁有載明E-Lead,原證37之網頁則無),該2015年7 月2 日之網頁提及怡利公司的通用感測器「Programmieren von E-Lead Universal Sensoren」,網頁最下方兩張照片,雖未記載產品型號,惟另存產品圖片時,其顯示之預設檔名為「EL403R.jpg」與「EL403A.jpg」(本院勘驗情形見10 6年1 月11日言詞辯論筆錄)。又查原證9 被告怡利公司產品型錄所載被告怡利公司生產之胎壓感測器,其中型號「EL-403R-0002」與「EL-403A-0002」之產品外觀亦與該德國TPMS24公司網頁之產品外觀相符,堪認德國TPMS24公司網頁所販售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為被告怡利公司生產之「EL-403R-0002」與「EL-403A-0002」產品。被告雖辯稱,依被證27之FCC 網站資料及被證28之使用手冊,QYK-EL451R此FCC ID係2014年11月25日取得認證,屬於被告所生產之「專用型」而非「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嗣於2015年7 月17日另就胎壓感測器中之發射器新項目(型號為EL-403A 及EL -403R)進行認證,因此才會有所謂「照片中的產品刻有EL451R字樣,但型號卻是EL-403A 或EL-403R 」之情形云云(見本院卷二第249-251 頁),並提出被證29號104 年6 月30日發射器之測試報告、被證30號104 年7月17日產品認證書為證。惟查,被證28之使用手冊僅可證明QYK-EL451R此FCC ID於2014年11月25日取得認證時,係使用於專用型之胎壓感測器,惟2015年7 月17日另行認證時,因FCC 之規定而不需再檢附使用手冊,且被告怡利公司2014年11月25日取得認證時所送驗之產品外觀(被證28),與2015年7 月17日另行認證時之產品外觀(本院卷二第249-251 頁)已有不同,且因FCC 之認證程序未就「專用型」或「通用型」之功能予以檢驗,在欠缺使用手冊的情況下,無從得知後者是否仍為專用型胎壓感測器,亦無法確認後者對外販售之型號為何,故被證27至被證30並不足以證明2015年7 月17日另行認證認證之產品為「專用型」胎壓感測器。且德國TPMS24公司網頁所販售之產品外觀與後者相符,原證37之德國TPMS24公司網頁已明確表示其為「Universal Sensoren」(通用型感測器),故被告之主張不足採。另由財政部關務署105 年6 月24日提供之報關單亦顯示,被告公司將系爭產品出口予德國TPMS24公司,足以證明被告怡利公司確已將系爭產品售予德國TPMS24公司再對外銷售。

㈤被告雖一再辯稱,被告係委託○○○公司進行測試,並非銷售系爭產品,並提出該公司與○○○○公司間簽訂之備忘錄影本一份為證(被證1 ),惟該備忘錄為私文書且係影本,又未經駐外機關認證,原告並否認被證1 形式上及內容之真正,該文件自不具有證據能力。又查,被告怡利公司除上開備忘錄影本外,並未提出任何○○○○公司出具之測試報告,依證人胡○○所述:「首先我們會將陳○○先生所撰寫的機器碼整合到工具,之後會先驗證sensor在工具是否能正常燒錄、正常診斷、數據是否正確,之後就會交給實車測試小組或國外的經銷商進行實車驗證。有時實車驗證時,當場無法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必須再回到台灣進行討論,找出問題出在哪裡。(如果委外進行測試,是否會要求提供測試報告?為何要提供測試報告?)是,因為當發生問題時,我們必須知道測試者的測試手法,所以我們公司有做一個測試格式給測試者填寫,若沒有問題,因為我們代經銷商是要有對價關係,所以這些測試的費用必須由我們公司負擔,所以我們需要有測試報告」(見本院卷二第16頁)。足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電腦程式之開發流程,在將程式之原始碼轉成機器碼整合至工具(tool)後,須委託國外機構進行實車測試,實車測試遇到問題時,必須找出問題並修改程式,故實車測試及修改程式是一個來回、反覆之過程,依被告怡利公司與○○○○公司間所簽之備忘錄約定,○○○○公司至遲自2014年12月1 日起開始進行實車測試,至警方於104 年8 月16日至被告怡利公司搜索為止,已歷時8 個多月,被告怡利公司竟無法提出○○○○公司所出具任何車款之測試報告,或被告怡利公司與其他測試機構之往來聯繫資料,亦未具體指明何一車款委由何一機構測試等基本資訊,顯有違常情,反而,在被告怡利公司、○○○○公司、德國TPMS24公司網站上均刊載銷售系爭產品之資訊,另財政部關務署10 5年6月24日提供之報關單(本院卷一第210-289 頁)顯示,除○○○○以外,被告公司業已至少將系爭產品出貨予另外10多家汽車產品經銷商(如原告整理之更新版附表1 所示,原證卷二第88頁),且被告出口予○○○○公司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數量高達2,282 個,應已超過單純進行測試所需之數量,足見系爭產品確已上市銷售,而非尚在測試階段。被告辯稱因委託○○○○公司測試時間長達一年,嗣於104 年8 月間發生侵權爭議後,即通知○○○○公司停止測試並回收Universal TPMS產品,故無相關測試資料云云,不足採信。

㈥綜上,被告怡利公司非法重製原告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後,確有對外銷售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之行為,並將非法重製之83套電腦程式,提供予汽車維修廠,由維修廠下載至燒錄工具中,再將對應各車款之機器碼程式重複燒錄至消費者所購買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中,多次、反覆侵害原告所有系爭電腦程式著作之重製權及散布權。

五、被告等就本件侵害著作權之行為,是否具有故意、過失?被告怡利公司等是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㈡本件被告怡利公司僱用曾○○工程師從事開發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之電腦程式,曾○○所撰寫之電腦程式與原告所有系爭電腦程式構成實質近似,侵害原告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被告怡利公司自應就曾○○因執行職務所造成之損害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被告雖辯稱,被告陳錫蒼、陳錫勳二人分別為被告怡利公司之董事長及總經理,並未參與特定產品之開發,亦未對TPMS產品之開發工作為具體管理或指示,該二人對於本件侵權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云云。

被告葉仲輝僅就整體專案之期程與執行進度進行管控,因曾○○工程師均有填寫研發紀錄簿,當103 年11月間曾○○工程師提出其開發完成之通訊協定程式碼,其係信任曾○○確實有在執行相關通訊協定之開發,其對於本件侵權行為並無故意或過失云云,並提出曾○○填寫之研發紀錄簿為證(被證19)。惟查,被告怡利公司為實收資本額高達11億元之上市公司,且10 3年度之合併營收達35億元(被證12被告怡利公司年報),竟僅安排一名新進員工負責新產品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專案之程式開發工作,且未指派其他人員為技術指導或協同研發,已悖於常理,且訴外人曾○○於103 年7 月1 日始到被告怡利公司任職,竟於103 年11月間即已獨立完成83套機器碼程式之撰寫,耗時僅短短四個月內,被告葉O輝身為被告怡利公司研發處電子六部專案經理,且為資深的研發主管,負責掌控專案執行期程,並為曾○○之直接上級長官,竟對於該電腦程式之來源及研發進度毫無懷疑,顯有違經驗法則。

被告陳O蒼、陳O勳分別擔任被告怡利公司之董事長及總經理,對於新產品研發之細節,雖有可能不知情,惟主要的開發時程及進度,並無諉為不知之理,且由被告怡利公司103 年、10 4年度法人說明會簡報,特別介紹該公司新開發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且104 年3 月之法人說明會簡報,還公開宣稱:「未來發展策略:維修通路。已完成TPMS所有技術與產品開發做為維修通路的第一個產品線,藉此建立行銷的通路」(原證35,見原證卷二第55頁),足見被告怡利公司對於該項新產品之重視,其二人對於該產品顯然不合常理之開發進度,亦不可能毫無所悉或有所質疑。且依財政部關務署105年6 月24日函送本院之出口報單(本院卷一第210- 289頁,原告整理如更新版附件四,原證卷二第78-87 頁),顯示被告怡利公司於103 年10月已有出口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之行為,亦較被告所稱曾○○於103 年11月完成開發系爭產品程式碼之時間為早,被告此部分之主張顯與與卷內資料不符。

再查,原告指控被告公司所抄襲者為原告104 年4月間發行之V1.2 5版機器碼,系爭產品開機畫面亦顯示程式之時間為2015年4 月28日(見原證2 鑑定報告第55頁),而曾○○於104 年1 月20日因車禍身亡(被證6 相驗屍體證明書),足見在曾○○死亡後,被告怡利公司內部尚有其他人員負責增修該程式,惟被告怡利公司於本案始終堅稱該公司僅有曾○○一人負責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之程式碼開發,並無其他人員參與其事,曾○○死亡後,接收曾○○電腦之員工又不慎格式化清除所有資料,致無法提出程式原始碼,亦無其他人員可說明系爭83套電腦程式開發情形,本院認為被告等對於系爭產品之開發過程,顯然語多保留,避重就輕而為不實之陳述,被告陳錫蒼、陳錫勳、葉仲輝三人對於本件侵權行為,應係明知而具有故意,退步言之,縱非明知,亦具有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不違背其本意之間接故意存在。被告等辯稱其等對於曾○○之侵權行為並無故意、過失云云,不足採信。

綜上,被告怡利公司為曾○○之僱用人,對於曾○○侵害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權之行為,應依民法第188 條第1 項規定負連帶賠償責任。被告等三人對於侵害著作權之行為,亦具有故意,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1 項應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

六、原告得請求之賠償金額為何?

㈠按著作權法第88條第2 項、第3 項規定: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或製版權者,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如損害行為屬故意且情節重大者,賠償額得增至新臺幣五百萬元。

㈡查兩造產銷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之商業模式,係販售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予維修廠,另外將適用於各種車款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機器碼提供給維修廠,由維修廠以燒錄工具燒錄至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中,再將通用型胎壓感測器販售給消費者(車主)。由上可知,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需結合系爭機器碼使用,如被告未取得系爭機器碼,其所產製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均無從銷售,足見系爭機器碼程式為販售通用型胎壓感測器及燒錄工具所不可或缺,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及經濟價值。

其次,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之製造商係將系爭機器碼放置於網路上,加密後由維修廠自行下載至燒錄工具中,因此任何維修廠取得機器碼程式著作後,僅須購買一台燒錄工具,即可將對應各車款之機器碼程式重複燒錄至無數之胎壓感測器中進行銷售,換言之,被告重製原告之機器碼並提供予其交易相對人後,將造成第三人可無限制地大量複製原告之系爭電腦程式著作,而被告怡利公司則藉銷售其生產之燒錄工具及胎壓感測器而獲利,故被告侵害系爭電腦程式著作權所造成之損害,無法單由原告或被告銷售胎壓感測器或燒錄工具之數量或金額來計算,原告主張系爭電腦程式著作遭受侵害所受之實際損害額,有不易證明之情形,應屬可採,本院自得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 項之規定審酌全案情形,酌定賠償額。

㈢本院爰審酌:

⑴原告公司自92年起開始投入研發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歷經數年之努力,始於97年成功開發全球第一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且直至102 年起第三代產品始真正達到量產規模(原證11,2013年8 月份之今周刊第871 期報導,原證12,2014年9 月天下雜誌第555 期報導,被證17:原告公司101 年法人說明會資料影本乙份)。原告自101 年1 月1日至104 年4 月30日間針對第三代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投入之研發費用高達1 億1368萬1385元(原證47,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之協議程序執行報告),足見原告歷經長期研發並投注大量資源後,始獲致今日之研究成果。

⑵原告公司之實收資本額為7 億餘元,其中103 年度總營業收入為21億餘元,胎壓感測器產品之營業收入為10億餘元,占其營業收入比重為46.6%(原證10原告公司之103 年度年報之節錄),將近一半,足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對原告公司之營業收益貢獻甚大,具有極高之商業上價值。

⑶美國、歐盟、韓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國近年相繼立法規定胎壓感測器為新車出廠之標準配備(原證12,2014年9 月天下雜誌第555 期報導,見原證卷一第258 頁),我國交通主管機關亦於2012年11月修法規定自2014年11月起,特定型式之車輛應配置TPMS胎壓偵測系統,自2016年7 月1 日起,所有領牌之新式車輛均須安裝TPMS系統(原證39,車壇新聞「杜絕爆胎夢魘,2014年11月起TPMS胎壓偵測器列入新車標配」,見原證卷二第74頁),使胎壓感測器TPMS產品需求大增,市場前景看好。⑷被告怡利公司為實收資本額11億餘元之上市公司,原係生產專用型之胎壓感測器之廠商,因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未來商機龐大,亦有意開發該產品線,惟為了加速新產品開發時程,節省正常研發所需付出之經費及時間,竟以不正當方法抄襲原告之系爭電腦程式,藉此快速進入通用型胎壓感測器之市場,並以較低之價格與原告競爭,奪取原告公司之市場利益,實屬不當且違法。被告怡利公司侵害原告之系爭電腦程式著作多達83套,可涵蓋583 個車款,實係進行全面性之抄襲,被告等對於侵害系爭電腦程式著作權之行為具有故意,侵權情節重大。

⑸被告怡利公司侵害之期間,依本院向海關調閱出口報單資料顯示,被告怡利公司自103 年10月至104 年8 月持續出口系爭產品予盧森堡○○○公司、德國TPMS24等十多家公司,出口地區包括歐洲、美國、墨西哥、中東、中國大陸等,其非法重製並散布侵權之電腦程著作地區甚廣,且查得之系爭產品數量達2000多個。

如依被告抗辯,被告怡利公司僅僱用曾○○一人負責專用型之胎壓感測器程式碼之開發,且曾○○係103 年7 月1 日始到職,惟被告怡利公司自103 年10月已開始出貨系爭產品,足見曾○○僅歷時3 個多月即完成系爭83套電腦程式機器碼,被告怡利公司除支付曾○○每月52,400元薪資外(見被證5 應徵人員基本資料表),並未付出正常研發程序所需之時間及開發成本,即獲得具有高度經濟價值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顯受有巨大之不當利益。

原告於102年間就通用型胎壓感測器(sensor)之售價約為24至26美元,就燒錄工具(tool)之售價約為250 至265 美元,惟因被告怡利公司抄襲原告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並以低價搶佔市場,影響原告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sensor)之售價,原告嗣於104 年將通用型胎壓感測器降價至21美元(原證45原告客戶之採購單及原告之發票),原告之營業利益受有損害。

⑻衡諸現今各種經營或技術之資訊幾乎均以電子化之形式儲存及流通,智慧財產所有人苦心研發之成果,遭他人不法取得及使用之危險性亦大增,市場上的競爭者如果為了搶得先機,不思自行研發或循正當管道取得授權,而以違法方式掠奪他人苦心研發之成果,將造成正當之企業經營者長期投注大量資源所建立之技術及市場上優勢,毀於一旦,長此以往,當無人願辛苦從事技術創新或產品研發,此等以不勞而獲之手段,獲得商業利益之行為,實不足取而應予遏止。

本院綜合上情,認為原告請求被告等連帶損害賠償之金額,以每套電腦程式200 萬元計算為適當,據此,原告得請求之損害賠償為1 億6600萬元。

㈣被告雖辯稱,原告公司於103 年至104 年間胎壓偵測器之銷售數量及銷售單價均大幅提升,並無受有鉅額損失之情事。縱認有損害,惟本案涉及重製原告機器碼之物品僅限於燒錄器(Tool),該產品之出口報關總金額為300,073 元,扣除被告事後回收Tool之金額194,668 元,原告所受損害應不超過105,405 元。又原告之產品乃一「通用型」之胎壓偵測器,內建能相對應各種車款之機器碼,單一個機器碼本身並無法達到「通用型」之功效,故依著作權法第88條第3 項之規定計算損害賠償數額,應以1 件著作論云云。

惟查,103 年至104 年間係因各國立法規定新車款之輪胎須加裝胎壓感測器,使胎壓感測器產品市場需求大增,生產銷售胎壓感測器的廠商營收當然隨之增加,被告自不得以原告之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銷售量大幅提升,作為原告未受有損害之抗辯。又被告擅自重製原告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並將系爭電腦程式機器碼提供予汽車維修廠,使汽車維修廠可將系爭電腦程式機器碼無限制重複地燒錄至無數的胎壓感測器中,已構成侵害原告的著作權之行為,至於被告怡利公司事後銷售燒錄工具或胎壓感測器之數量及金額,並非計算損害賠償之唯一依據。又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每套均可對應不同之車款,汽車維修廠依消費者之車款,而將對應該車款之程式以燒錄工具燒錄至胎壓感測器中,故每一套電腦程式均可以獨立運作,並達成一定之功能,應認為每套程式構成一個電腦程式著作,被告所辯均不足採。被告又辯稱,原告提出之原證47號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協議程序執行報告,僅有原告公司100 年1 月1 日至10 4年4 月30日止之研發經費總表,無法檢視各項研發經費的名目為何,被告就研發經費之數額否認之云云。惟查,依原證47之協議程序執行報告所載,會計師係取得原告公司上開期間內開發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產品之研發費用明細表,並與各科目之總帳或明細帳核對是否相符,並以抽核之方式,抽核支出憑證相關資料,抽核比率至少達10%,經抽核檢視相關憑證並無發現異常,亦無金額計算錯誤之情形,另參照原證10原告公司103 年度之年報,原告公司該年度總營收為21億餘元,胎壓感測器之營收為
10 億 餘元,而該年度胎壓感測器產品占該年度營業比重為46.6 % ,又該年度總研發費用為1 億0586萬餘元(見原證卷一第249-250 頁),與原證47查核結果103 年度通用型胎壓感測器研發費用為5,191 餘萬元相較,大致相當。又該協議程序執行報告僅為本院酌定損害賠償額之參酌因素之一,此外尚參酌原告研發系爭電腦程式投注之努力、系爭電腦程式之經濟價值、未來市場商機、兩造公司之規模、被告之侵權情節及所受利益、原告所受損害、電子化時代智慧財產權保護之重要性等因素予以綜合考量,被告所辯,不足採信。

七、原告請求被告等應連帶將如起訴狀附件一所示道歉啟事,以二分之一版面,新細明體24號字體、格式,刊載於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及自由時報及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之全國版頭版一日(先位聲明);或請求被告應連帶將本件最後事實審判決書之判決法院名稱、案號、案由、當事人、主文及如起訴狀附件二所示之簡要理由,以二分之一版面,新細明體24號字體、格式,刊載於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及聯合報及自由時報及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之全國版頭版一日(備位聲明),是否有理由?㈠按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著作人就其著作所生之衍生著作,亦有相同之權利。該條規定所指「重製物」,並未限於合法重製物,非法重製物亦應包含在內,始可達到保護著作權人格權之立法目的。同法第85條第2 項規定,侵害著作人格權者,被害人得請求表示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更正內容或為其他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㈡查原告與受雇人即證人陳○○訂立之同意書,約定著作權(包含著作財產權及著作人格權)歸屬於原告所有,被告怡利公司在侵權之電腦程式上未載明著作權人為原告,自屬侵害原告之姓名表示權,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5條第2 項規定,請求被告於新聞紙刊登如本判決附件一之道歉啟事,為回復其名譽之適當處分,自屬正當。本院審酌原告公司及被告怡利公司均為資本額及營業規模龐大之上市公司,原告經多年研發始完成系爭電腦程式著作,竟遭被告等非法抄襲,且被告怡利公司多次於其法人說明會中公開對外陳稱其自行開發完成通用型胎壓感測器(見原證34、35號),不當掠奪原告苦心研發之心血,且大量散布系爭電腦程式機器碼,多次、反覆侵害原告公司在系爭電腦程式表示其姓名之權利,其侵害原告著作人格權之情節重大等一切情狀,認為原告請求被告等連帶負擔費用,將本判決附件一(即起訴狀附件一)所載道歉啟事,以二分之一版面,新細明體24號字體、格式,刊載於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之全國版頭版一日,為有理由,逾此範圍之請求,尚屬過當,應予駁回。

八、原告請求被告等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重製、改作、使用或散布如本判決附件二(即起訴狀附件三)所示電腦程式著作;被告等應將已散布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回收,且應將已重製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銷毀,是否有理由?

㈠按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著作權人或製版權人對於侵害其權利者,得請求排除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

㈡本件被告等侵害原告所有之系爭83套電腦程式著作著作財產權,原告依著作權法第84條規定,請求被告等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請他人重製、改作、使用或散布如本判決附件二(即起訴狀附件三)所示電腦程式著作;被告等應將已散布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回收,且應將已重製之電腦程式著作全部銷毀,為有理由。又原告此項排除侵害及防止侵害請求權,係請求被告等為一定之行為及不行為,並無一部給付之問題,故原告請求被告等應連帶將侵權之電腦程式著作回收及銷燬部分,尚無必要,附此敘明。

智慧財產法院第二庭
法 官 彭洪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